- 全场正品保障
厂商直供 假一赔十 - 实体商铺
实体商铺 更多保障 - 24小时服务
24小时五星级服务 - 专业销售团队
专业礼品策划设计团队 - 限时打样交货
部分礼品24小时交货 - 无盲点配送
全国不限地区配送
赠答·互酬说明白点就是礼尚往来,这当然属于礼仪行为的范畴。但如果仅仅是礼仪行为的话,为什么又会生出不快、嘲笑、蔑视甚至发怒等情绪问题呢?如甲送3000日元的礼品给乙,乙仅用500日元来还礼,甲就会生出不快;但如果乙送上了价值10000日元的礼物,甲就会生出被人嘲笑与蔑视的感觉。
在日本人看来,礼还少了是种耻,礼还多了也是一种耻。为什么会有耻的感觉呢?这又与“恩”有关。日本人将赠答·互酬看作是返恩、报恩的手段与机会,但如果从中生出不均等,日本人就会认为是大事情了。他就会重新思考与这个人的“恩”在哪个环节出了问题,出了什么问题,然后寻找补救的措施,或者干脆断绝与这个“忘恩”、“负恩”的人联系。但这个断绝也不能一下子断绝,必须慢慢地,让对方在没有太大的感觉中断绝。
由此故,如果碰上了该送礼物的节日,还得要送才是。但是礼物的价值必须缩水,从原本的3000日元的礼品,降至2000日元甚至1000日元。而收受礼物的对方,当收到已经缩水的礼品时,心里就明白是怎么回事,知道“恩”出问题了。如果他想挽救,他就必须返还加倍的礼物,如果他不想挽救,他就对等地寄出礼物。至此,二人的关系断裂,再碰上送礼的节日,也不会再赠答·互酬了。
你看,从礼尚往来中生出这么多的中间环节与情绪性的回转,其背后当然与文化有关,或者说在日本赠答·互酬本身就成了一种文化,如日本国立民俗学博物馆名誉教授伊藤干治就写有《赠答的日本文化》(筑摩书房,2011)一书,学者神崎宣武写有《土产——赠答和旅游的日本文化》(青弓社,1997)一书,再早些的半个多世纪前的法国人类学者莫斯(1872—1950)写有《赠与论》(1925),书中首次提出了赠与、交换、互酬三大概念,是民俗学中赠与理论的经典著作。
日本是在什么时候开始有赠答·互酬习惯的?著名学者源了圆在《义理和人情》(中央公论社,1969)中认为,互赠礼物的习惯是从中世后期武家社会成立之后开始的,这也与室町幕府的要人伊势贞亲(1417—1473)在《伊势贞亲教训》中所说的“他家送来的礼物,应该相当的返还”相一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