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全场正品保障
厂商直供 假一赔十 - 实体商铺
实体商铺 更多保障 - 24小时服务
24小时五星级服务 - 专业销售团队
专业礼品策划设计团队 - 限时打样交货
部分礼品24小时交货 - 无盲点配送
全国不限地区配送
送走了中秋节,告别了升学宴,又将迎来国庆节,这个秋天你的“人情费”有多高?是否成为“人情负担”?9月16日,湖南省文史馆召开“道德建设大家谈:人情往来”座谈会,针对近年来社会日益严重的“人情消费”,并结合遏制“歪风”的中央“八项规定”,共话道德建设,弘扬中国传统礼节文化的精华。
会上邀请了伦理专家唐凯麟、教育学家王沛清以及多位德高望重的文史专家和教授,还有社区的负责人和居民,以及来自农村的代表。大家畅所欲言,从多个角度解读、分析了“人情往来”的风气形成和结果导向,道德约束和制度约束在人情交往中产生的作用等,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。
每年我国的重大节日都是人情往来的高峰期,多年来“人情往来”的变异一直饱受诟病。座谈会上,不少社区居民认为,当前,人情消费超出了传统意义上的礼尚往来,不少家庭为人情所累。水风井社区主任彭淑媛介绍,在其社区被调查对象中,“人情”消费近年来一路攀升,八成以上的居民家庭“入不敷出”。尤其是在“五一”“十一”等“人情消费高峰期”尤为明显。现在的人情消费档次基本上为:同学同事朋友一般200元起,亲戚朋友的千元甚至万元。人情消费的范围在扩大,从机关到事业单位,从大学到幼儿园,从领导干部到平民百姓,人情无处不在,甚至连小孩也陷入了人情消费的漩涡。“像我们社区的李师傅,8月份对他来说是‘人情灾难月’:侄女升学、乡下亲戚娶亲、好友孙子周岁、好友六十大寿等,仅8月份人情消费就近5000元,远超3500元的家庭收入。”来自邵阳洞口的农民工周英峰觉得,在农村,人们的攀比心理尤甚,人情交往变了味,名目越来越多,范围越来越大,礼金越来越重,频率也越来越高,使得中国传统的“礼尚往来”成了难以拒绝的负担和压力。
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唐凯麟认为,“现今社会由于人情的消费过度,产生了一切以利益为导向的功利主义交往,最终导致人情日益淡薄,用人情交换利益的结果。”还要看到,由于商品生产、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污染,也由于我国长期以来“行政本位”“官本位”的侵蚀,目前盛行的人情礼节风变了味,成了歪风邪气。
“一个人情浓郁的民族,无疑是一个和谐、团结的民族,但如果过头了,这种人情味过于‘浓烈’,产生了异化,异化成金钱,那就是一种灾难。人们终日为情所累,生活产生极重的负担,那就成了社会问题。”文史馆员林澎认为,人情交往本意是重情,联络亲戚朋友的感情,现在“有事必请,有请必送”的风气成了每个家庭难以负担的人情“债”。
王沛清指出,人情往来是一柄双刃剑,使用得当可以增进感情,凝聚人心,促进社会和谐;使用不当将增大社会不公,加重百姓的经济和精神负担,成为一种社会公害。
唐凯麟、秦旭卿、王治来、陈先枢、林澎、万里等多位文史专家认为,中国素称“礼仪之邦”,礼尚往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,是一种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方式,但变质、变味的人情交往却是严重的社会问题。礼尚往来是人情之常的亲和剂,是工作沟通的润滑剂;但它同时也是敛财巴结,行贿受贿的腐蚀剂。
秦旭卿说,贪腐由人情交往而来,也由人情交往而甚,要坚决加以遏制。
唐凯麟认为,扭曲了的礼节人情毒害了社会风气,扰乱了社会秩序,阻碍了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的发展,必须坚决抵制、严肃批判,使礼节人情回归本质,恢复本来含义,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。我们既要弘扬中国重礼节、讲人情的传统,也要清醒地抵制以下倾向:一是礼节人情商品化。防止礼节人情变成商品交换。二是礼节人情权力化。防止借人情敛财。三是礼节人情庸俗化。防止礼节人情变成拉帮结派、抱团结伙的手段。只有从自己做起,依靠大家观念的转变才能正本清源。
“要遏制人情消费愈演愈烈的不良风气,不仅是个人的事,也是关乎社会、政府的事。”陈先枢认为,遏制泛滥的人情消费应先从治理公款消费开始。官风影响民风,公款消费遏制住了,民间的人情消费便容易回归理性。其次,个人要改变不良的消费观念,拓宽人际交往方式,从自身的经济状况出发,在礼尚往来中量力而行。第三,新闻媒体要宣传合理消费,倡导免礼节费的人际交往,让人与人之间真诚交流、重情不重礼成为一种新风尚、新潮流。
王沛清建议,为使“人情往来”纳入“礼”文化的健康轨道,在道德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,需从四个方面着手:一是继续加大中央“八项规定”“省委九项规定”的执行力度,切实扭转“人情往来”功利化、商品化的倾向,使其朝重情轻物的方向健康发展。二是,加强对干部的官德教育。党员干部以身作则、率先垂范,自觉抵制人情风。三是,新闻媒体加大正面宣传力度,提倡红白喜事少办、简办,减少人情债,淳化民风。四是,对不同人群、不同场合、不同档次的人情往来,涉及的礼金、礼物、礼品的额度,做大致的约定,有效遏制人情风愈刮愈烈。